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 《上海市绿色交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11-26 17:50:56

第一章 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规划得到了积极的贯彻落实,主要任务和控制性指标均基本完成。

一、规划任务全面开展

(一)绿色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绿色交通设施网络和功能不断完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成,2015年底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617.5公里(含磁浮线),较“十一五”增长36%。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金山铁路市郊铁和16号线市域快线开通运营,松江有轨电车中运量系统开工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规模达到312公里。慢行交通理念在全市低碳发展实践区、重点功能区域建设中得到实践和推广,公共租赁自行车、绿道等系统快速发展。
绿色出行服务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1819.5万乘次,轨道交通成为公共交通的主体,公交路权保障度不断完善,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小客车管控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小客车出行强度降至32公里/日,较“十一五”下降18%。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52%,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铁路、水运等低碳对外交通方式快速发展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客专相继开通,对外客运方式结构中铁路占比50%,较“十一五”提高5个百分点。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升至45%,较“十一五”提高7个百分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节能技改和环境治理措施全面推进
重点企业节能技改稳步提升积极参加交通运输部组织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行动,全面推广节能减排“四新技术”。航空方面重点开展飞机机翼翼梢小翼改造、发动机节能改造、试行临时航线、机场照明节能控制等项目。水运方面围绕经济航速运行需要,重点开展船舶动力装置节能技改和船体水动力性能改造等项目。公共交通方面,重点开展轨道车站、车厢节能控制改造、地面公交信息化集群调度等项目。
交通环保治理不断升级。加大黄标车和老旧车治理,全面完成33.4万辆黄标车淘汰任务,累计淘汰老旧车辆6.97万辆,高污染车限行标准和范围不断升级。新能源车和充电桩推广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推广各类新能源汽车5.8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5.2万辆),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私人、专用、公共)2.17万个。绿色港口、机场建设成效显著,外高桥港区RTG基本完成“油改电”及锂电池改造,港区LNG集卡牵引车已达551台,机场桥载电源改造工程基本完成。
(三)节能减排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交通节能减排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全面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岗位和机构备案制度,交通重点用能单位的备案率均达到100%。初步建成上海市重点用能和排放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和碳排放网络报送系统,完善交通用能动态监测和预警功能。建立交通重点用能单位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审核制度,进一步规范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申报、能评能审等日常管理工作。持续开展重大课题和政策储备研究。
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交通领域空气清洁行动计划、黄标车治理、新能源车推广、充电桩建设、绿色港口等政策文件。编制完成公交、出租、轨道交通、集装箱船舶、港口轮胎吊等行业用能指南及限值标准。
节能减排资金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18个项目获得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涉及出行信息系统建设、港口RTG油改电、船舶节能技改、LNG集卡推广等领域,总补贴金额达到6933余万元。民航华东管理局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贴上海两机场节能减排项目1486万元,补贴航空公司节能减排项目共3.22亿元。上海市财政累计安排交通节能减排专项扶持资金约1.95亿元,涉及146个项目。对新能源车推广和黄标车老旧车淘汰等重大工程财政补贴金额分别达到31.8亿元[1]和22.2亿元。
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大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推广,在公路隧道节能改造、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改造、港口照明与RTG“油改电”、营运车船先进成熟节能产品(技术)应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领域取得应用。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于2013年正式启动,将6家航空公司、8家港口服务企业、2家机场企业纳入到碳排放交易试点,为2017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社会参与和行业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积极参与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无车日等活动,倡导节能低碳、绿色出行理念。组织开展节能培训与竞赛、绿色驾驶技术培训、能耗标准宣贯等活动,提高行业节能环保意识和水平。
专栏1 交通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大重点任务执行情况
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推广工程。新能源车快速发展,2015年底,全市在公交、公务、物流、环卫、租赁和私人购买等领域共推广57666辆新能源车,其中乘用车51754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充电桩2.17万个,其中住宅区建设的私人充电桩超过1.65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专用充电桩约0.32万个,公交、物流专用桩约0.08万个,社会公用充电桩约0.12万个。清洁能源也得到了较快发展,LNG货车推广量1687辆(其中LNG集卡约占90%),新建LNG内河散货船舶60艘。
黄标车治理工程。响应国家环境治理要求,上海市政府分别于2014年、2015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环保治理的实施方案》、《2015年本市推进高污染车辆环保治理工作方案》,对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提前淘汰给予财政支持,并加大了高污染车辆的限行管理。“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33.4万辆黄标车淘汰任务,累计淘汰老旧车辆6.97万辆。
降低出租车空驶率工程。2013年开始,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软件打车预约模式得到了快速普及。2015年出租车载客率为64.5%,较2010年的61%提高了3.6个百分点。
轨道车站变频技术改造工程。申通集团对91座地下车站实施空调水系统变流量模糊控制技术改造,并对49座车站实施空调循环冷却AOP高级氧化水处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改造。
港口岸基船用供电系统改造工程。2010年7月,在外高桥二期集装箱码头,中国首个港口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正式启用。受制于供电对接技术不成熟、地方变电站装机容量不足、岸基供电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十二五”期间,岸电系统仍处于研究应用阶段,未有新投运的岸电设施。
港口装卸作业RTG油改电工程。外高桥港区RTG基本完成“油改电”及锂电池改造,洋山港研究试点“超级电容”RTG改造工程。上海港使用电力及混合动力驱动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应用比例超过50%。
船舶动力装置节能技术改造工程。为适应船舶的低速、低负荷运营状态,降低能耗及维护成本,各航运公司采取了船舶动力装置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如原中远集运采取了“主机增压器封堵技术”,对71艘5000TEU以上的运营船舶实施技术改造。原中海集运进行船舶主机增压器切断改造,已完成船舶20艘,节能率2.5%,实现节能效果51500吨标准煤。
APU替代工程。机场桥载电源改造工程基本完成,虹桥T1航站区将在已开展的航站楼改造工程中一并实施。东航、春秋、吉祥、扬子江四大航空企业通过APU共计节能8.93万吨标准煤。
飞机机翼翼梢小翼改造工程。东航、春秋、吉祥等航空公司共计对238架飞机进行加装小翼改造工作,共计节能11.35万吨标准煤。
绿色节能通风照明工程。港区、机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等设施广泛开展节能灯具改造。申通集团全面推进车站、基地、列车照明节能技改,共计完成150座车站和4座车辆基地的照明系统节能改造,累计节能13642万度。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旧沥青混合料回收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机场、铁路、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等积极开展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配套工程。虹桥机场货运楼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3.456兆瓦,位居世界前列。
节能减排管理综合平台工程。东航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原中远集运船舶能效管理系统、申通轨道交通网络的能耗在线监测平台等一批交通重点用能企业能效管理平台相继建成,能耗在线动态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二、控制指标全面完成

(一)能耗总量实现预期目标,年均增幅放缓
“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能耗规划目标2750万吨,2015年实际总量为2188.8万吨。其中,航空能耗增量最大,水运能耗出现负增长,铁路、公交能耗稳中有增。“十二五”期间交通行业实际能耗增长率2.6%,较“十一五”期间8.3%的增长率有较大下降。
 
 
单位:万吨标准煤
图1-1 全社会及交通运输行业能耗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表1-1 2005-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量
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 铁路 航空 水运 公路
及其它
轨道
交通
公共汽
电车
出租车 轮渡 总计
2005 34.0 324.0 800.9 101.9 15.8 47.8 79.1 3.6 1407.1
2010 31.5 602.6 828.5 275.0 44.1 52.6 88.3 0.3 1923.0
2011 38.1 603.2 880.2 344.6 44.8 49.9 86.3 0.3 2047.4
2012 39.1 605.6 901.4 362.9 44.9 47.8 85.6 0.3 2087.6
2013 39.5 659.5 839.2 370.6 47.4 47.0 85.7 0.3 2089.1
2014 40.1 684.3 799.7 378.5 52.1 45.1 84.3 0.3 2084.4
2015 41.6 767.5 803.2 396.1 54.7 43.7 81.7 0.3 2188.8
 
备注:
1.公路及其他包括道路、仓储、货物代理及装卸搬运、管道运输、邮政、天然气损耗;2010年以后,轮渡不包括崇明三岛客运。
2.水运方面,原中海集团从2012年开始,将香港公司、中海散运公司划出上海能耗统计口径(约220万吨标准煤/年)。航空方面,2011年以来,东航云南航空和河北航空分公司相继独立成为子公司,划出上海统计口径(约50万吨标准煤/年)。
(二)能源单耗降幅明显,实现预期目标
各行业单耗呈现明显下降,降幅均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对外交通单耗平均下降20-40%,其中水运单耗因采用经济航速低负荷运行较2005年下降40%,降幅最大。公共交通方面,轨道交通单耗降幅最大,其单位运营里程能耗已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
表1-2 交通领域各行业用能目标完成情况
行业 考核指标 规划目标 “十二五”实际完成情况 “十二五”末实际值
单位 数值
铁路运输 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比2005年下降34% 比2005年下降36% 吨标准煤/万车公里 4.0
航空运输 航空企业 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比2005年下降18% 比2005年下降20% 吨标准煤/万吨公里 4.1
机场 单位吞吐量能耗 比2010年下降10% 比2010年下降18% 吨标准煤/万人 10.2
水路运输 营运船舶 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比2005年下降19% 比2005年下降40% 吨标准煤/百万吨公里 3.5
港口 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 比2005年下降15% 比2005年下降15% 吨标准煤/万吨 5.2
公路运输 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 比2005年下降10% 比2005年下降31% 千克柴油/百吨公里 3.1
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 单位运营里程能耗 比2010年下降5% 比2010年下降20% 吨标准煤/万车公里 11.6
公共汽(电)车 单位运营里程能耗 比“十一五”末有所下降 比2005年下降4% 吨标准煤/万车公里 4.3
邮政业 万元收入能耗 比2010年下降5% 比2010年下降5% 吨标煤/万元收入 0.5
 
专栏2 上海轨道交通节能
2015年上海轨道交通单位运营里程能耗11.63吨标准煤/万车公里,对应单位运营客位里程能耗0.040吨标准煤/万客位公里,比2010年下降了20%。按照以上统计数据,对比香港地铁运营公司的数据,上海轨道交通的单位运营里程能耗已低于香港,其能效已处于一个比较先进的水平。
 
(三)道路污染物排放和浓度指标呈现下降态势
依据环境检测部门监测数据,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累积减排22%。根据交通监测站和全市环保监测站的数据比对,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黑碳(BC)特征污染物降幅高于全市,反映出柴油车及重污染车排放减少,黄标车与老旧车淘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表1-3 全市机动车常规排放物排放量 (单位:万吨)
机动车排放物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一氧化碳(CO) 32.4 22.9 27.4
氮氧化物(NOx) 9.4 8.6 7.7
有机化合物(HC) 4.1 3.0 3.4
颗粒物(PM) 1.1 0.7 0.7
 
注:2013年对计算模型中使用的车速、累计行驶公里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了实测更新。
三、存在问题
(一)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市交通依然面临小客车快速发展的巨大挑战,公交分担率增幅明显滞后于小客车增速,慢行系统路权和安全尚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公路依然是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水运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
(二)节能技改难度进一步加大
节能技改的空间逐步收窄,交通单耗的控制压力较大。水运通过进一步降低主机负荷运行节能降耗的空间不大。铁路随着高速动车的大量投运,单耗面临较大上升压力。此外,随着黄标车和高污染车辆的逐步淘汰,通过提高车辆排放标准削减交通污染排放的政策空间在不断收窄。
(三)节能减排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与固定源的能耗在线监测相比,交通移动源在能耗数据获取的实效性方面依然存在不足。目前仍缺乏完整的技术手段量化评估分析交通污染排放与空气质量影响间的关系。既有
低步5  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打车软件得到了快速的普及,能耗统计口径与企业法人注册地相关,在上海航运中心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两头在外的航运需求受市场经济要素影响,很难从节能技改层面调控其能耗总量。

 

第二章 形势预判

一、发展形势要求
“十三五”时期,绿色交通发展面临碳峰值、空气质量达标、资源环境保护等刚性约束挑战,亟待通过新技术、新模式谋求发展突破。
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要求加大交通能耗和碳排放总量控制。我国已确定到2030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值的目标,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但随着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发展,以及上海城镇化、机动化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外交通、城市交通需求依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峰值控制面临较大的挑战。
环境考核刚性要求倒逼上海加大交通污染减排力度随着本市产业转型升级,交通移动源对PM2.5的贡献度将持续增加。要实现2020年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水平,对交通移动源的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日益成为新的发展要求。随着上海空间规划逐步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交通设施和运力发展的空间也将受到更大的制约,交通设施和运输组织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交通行业废弃物、污水循环回收利用等方面仍与国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在“十三五”发展中补齐短板。
新技术和新模式为绿色交通发展带来新动力。当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由此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管理新方式的发展和融合层出不穷。创新发展将成为“十三五”交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将有助于提升交通运营组织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治理技术水平和总量控制。
二、能耗需求分析
(一)中长期交通能耗和碳排放需求预测
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本市经济社会和交通需求仍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交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对应国家提出的2030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值的目标,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领域的能耗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
在对外交通领域,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上海航运中心的运输辐射版图将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航空和水运成为拉动总体交通能耗的主要动力,加之未引入国际燃料舱统计机制,预计交通能耗和碳排放的峰值将延续到2030以后到来。
在城市交通领域,随着人口、出行总量的逐步稳定以及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交通能耗需求将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公共交通方面,轨道交通网络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随着组织效率和能效利用效率的提升,能耗总量将逐步稳定在300万吨标煤水平。社会小客车保有量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化技术、能源和排放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车辆使用强度的下降,能耗增长态势将出现拐点。城市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峰值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
(二)“十三五”交通能耗需求预测
“十三五”本市交通运输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行业能耗依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航空: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等因素,航空市场呈现较快发展趋势。预计“十三五”航空总体发展形势优于“十二五”,综合考虑航空企业机队规模的增长,参考国际组织预测、国家相关规划,综合判断“十三五”航空能源消耗增速将高于“十二五”同期。
水运:受全球经济形势疲软影响,国际水运市场持续低迷,运力大于需求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扭转,预计水运从复苏到快速发展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十三五”期间的水运能耗总量较“十二五”末有所增加。
铁路:“十三五”期间沪通铁路等项目将建成,高速动车线路开行规模进一步增多,客运发送量仍将延续增长态势,铁路货运改革将促进货运功能有所突破。预计“十三五”期间的铁路交通能耗增速略小于“十二五”同期。
公路:公路客运在高铁和私家车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增长空间不断收窄。公路货运在航运中心建设和现代物流配送快速发展背景下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预计“十三五”期间的公路交通能耗增速小于“十二五”同期。
公共交通:“十三五”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800公里,郊区城镇公交系统逐步培育,中运量公交体系逐步完善。预计公共交通行业总能耗较“十二五”末有所增加。
社会车辆:小客车能耗随车辆保有量和周转量的快速增长,仍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能耗仍将达到650万吨标煤。
预计“十三五”期间交通能耗总量和单耗有持续增长的压力,在不考虑统计口径变化调整的前提下,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较“十二五”末约增加570万吨,能耗将达到2760万吨标准煤左右,年均增幅4.7%。若将社会车辆纳入能耗统计口径,预计全市交通能耗约为3400万吨标准煤。


第三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将传统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内涵进一步向绿色交通延伸,全面关注能耗和碳排放控制,交通污染物的治理控制,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提质增效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上海交通绿色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平衡,做好双控治理。处理好中长期碳峰值总量控制和当前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的统筹,近阶段仍要以能耗利用效率提升和交通环境污染治理为主要抓手,并逐步过渡到能耗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更高发展阶段。
持续末端挖潜,加强源头减排。进一步完善交通节能技改手段,挖掘节能减排潜力,逐步加大在交通出行源头端的结构转型和需求管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实现源头节能减排。
坚持全面推进、强化精准施策。坚持车船并重、港口机场兼顾、社会公务齐抓,全面推进交通各领域、各行业的污染治理。根据各行业、各领域的实际情况,采取精细化、针对性治理措施。
坚持多元参与,强化发展共识。强化政府对绿色交通发展的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监督约束和激励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公众绿色交通文化培育,提升绿色发展的社会认同。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本市绿色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总体交通能源消耗和使用强度得到有效控制,能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交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交通运输重点用能企业总能源消耗净增量控制在380万吨标准煤以内,交通行业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8%,二氧化硫排放减少70%,氮氧化物减少10%,一次细颗粒物减少20%。
(二)分项指标
——航空:航空客运货运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十三五”期间累计分别下降4%,机场单位客货运综合能耗零增长。
——水运: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4%,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15年下降2%,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力争提高到50%以上。
——铁路: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控制在4.0吨标准煤/百万吨公里,铁路客运量占陆路运输比重[2]力争达到40%。
——公路邮政:运营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较2015年下降3%,邮政万元收入能耗比2015年下降5%。到2020年,实现公路路面旧料“零废弃”,路面旧料回收率100%,循环利用率90%以上。
——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公共气(电)车车公里能耗强度较2015年下降5%,2020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到55%,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例达到60%,社会小客车能耗规模控制在650万吨标准煤。城市客运电力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占比力争超过15%,单位周转量能耗控制在0.8吨标准煤/万人公里。加强构建低碳城市配送物流体系。
(三)重点用能企业指标
表3-1“十三五”交通运输重点用能企业集团减排目标
公司 “十三五”能耗增量 (万吨标煤) 单耗控制指标
 
单位 目标
东方航空
(含上航)
164.0 吨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 客运下降5%
货运下降5%
春秋航空 49.0 吨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 零增长
吉祥航空 41.0 吨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扬子江快运 9.9 吨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机场集团 7.4 吨标准煤/万人吞吐量 零增长
中远海集团 41.0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神华中海 2.2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长江轮船 0.2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中波轮船 4.1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振华船运 3.9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中外运集运 2.3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锦江航运 5.3 克燃油/TEU海里 下降5%
中谷新良 5.3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国电海运 0.1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安盛船务 1.0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时代航运 2.0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北海船务 1.0 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 下降5%
上港集团 6.2 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 下降3%
上海铁路局 14.5 吨标准煤/百万吨公里 零增长
申通集团(含磁浮) 16.0 度/标准车公里 下降5%
巴士公交 0.0 升/百公里 下降5%
大众交通 0.0 升/百公里 -
海博出租 0.4 升/百公里 -
强生集团 0.8 升/百公里 -
锦江汽车 0.4 升/百公里 -
浦东新区公交 0.2 升/百公里 下降5%
交运集团 1.0 千克燃油/百吨公里 下降3%
邮政公司 0.4 吨标准煤/万元收入 下降5%
EMS 0.4 吨标准煤/万元收入 下降5%
总计 380.0 —— ——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完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持续提升公共交通品质和吸引力。推进8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强化轨道交通站点、场站用地综合开发,完善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交通出行链配套设施建设。推进500公里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同步优化线网功能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有轨电车、快速公交,逐步推广时刻表、路口信号优先等配套标准。
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质。以低碳发展实践区、商务区、滨水区、历史风貌区等特定区域为抓手,结合城市更新和街道改造,构建相对独立、高品质的慢行和非机动车体系。合理布局各类非机动车停放场所,规范电动自行车使用。
引导小客车有序发展。坚持并完善非营运小客车额度拍卖制度,加强长期在沪外地号牌小客车规范使用管理。强化停车综合管理,发挥静态交通以静制动功能。
鼓励绿色交通新模式发展。创新交通服务供给模式,引导定制公交、分时租赁、汽车合乘、无桩智能自行车等新型交通模式规范发展,完善配套网点设施,提升运输效率,分流自备拥车需求。
 
 
专栏3 新型交通模式特征概述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作为按分钟计费的全新汽车租赁模式,具备无人值守、全程自助、任意网点借还、在线支付结算的特点,租车全流程简单易操作,减少城市道路占用,节约停车资源,丰富出行方式,降低出行成本。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系统使用新能源汽车,能有效的缓解和改善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和环境问题。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有效补充,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系统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出行提供更环保、便捷的新方式。
定制公交也称商务班车。市民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站或其他渠道提出自己的需求,运营公司根据需求和客流情况设计出公交线路。定制公交班车旨在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性质。
加速建设绿色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行业为突破,逐步实现物流车辆清洁化、物流模式集约化、全供应链绿色化发展。在郊区新城、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率先推进绿色配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强化长江战略,结合自贸区政策创新发展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上海港开展的长江支线集装箱班轮项目、长三角内河水运、江海联运等项目进行专项扶持,促进中转集拼、沿海捎带等业态发展,持续提升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推进内河航道及沪通铁路建设,优化港口集疏运比例。

二、大力优化交通能源结构

促进交通行业和专业车辆新能源化发展。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力度,2020年,各类节能和环保型公交车总量达到1万辆,占比超过60%,中心城区纯电动公交车比例超过60%。促进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发展,到2020年,本市发展分时租赁服务网点超过6000个,配车2万辆,中心城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新增的市内包车、租赁车优先发展纯电动车,鼓励更新的市内包车、租赁车采用纯电动车。试点并逐步推广新能源出租车,在成熟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支持新能源物流车发展,新增小型蓝牌货车只对纯电动货车发放,给予纯电动货运车在中心城区的通行便利,力争到2020年,新能源货车推广规模超过5000辆。鼓励环卫车辆清洁化,推广纯电动环卫车、LNG环卫车发展,每年新增或更新的车辆中新能源、清洁能源车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力争达到500辆。推动黄浦江、苏州河内河船舶电力推进等新能源应用试点工作。
加快社会车辆新能源化发展。继续支持鼓励本市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个人小客车总量达到15万辆。完善新能源目录和补贴政策,提高新能源个人小客车中的纯电动车比例。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每年新增和更新的一般公务车辆,原则上均采用新能源汽车;更新或新增的其它专用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50%。
完善新能源车辆充电设施布局建设。依据《上海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6-2020)》,全面推进住宅小区、办公场所、公共设施等充电设施建设。至2020年本市充电桩总量不低于21.1万个:其中公务、租赁、私人小客车自、专用充电桩不少于17.5万个,满足用户基本充电需求;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不少于2.8万个,满足用户临时补电需求;公交、物流、环卫、客车专用充电桩不少于0.77万个,建成有充电功能的公交停保场68座,满足行业的基本充电需求。推进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完善本市充电设施技术规范,建立全市统一的充电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上海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企业联盟”,鼓励经营和服务模式创新。
加快LNG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进集装箱牵引车清洁能源替代,力争到2020年,全市LNG集卡占比超过10%,车辆总数达3000辆。加快港区内集卡清洁能源替代,2020年LNG港区内集卡LNG使用比例达到90%。鼓励船舶使用LNG试点应用,推进内河货运船舶LNG动力试点示范,应用规模200艘,开展沿海运输LNG动力船舶试点。支持港区及周边、重要货运通道LNG加气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LNG加气站布局,形成LNG动力船舶加气供应保障体系。
扩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加大交通枢纽、邮政分拨中心、场站、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光伏发电技术推广,完善并网发电及配套政策机制。支持航空生物燃料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持续挖掘节能技改潜力

持续加强交通装备节能技改。继续应用推广成熟节能技改项目。支持集装箱船球鼻艏改造、低表能环保节能漆(INTERSLEEK)、主推进装置加装消涡鳍(PBCF)和舵球节能装置等优化船体水动力性能的推广措施,支持使用燃油均质器、加装节油装置等提高燃油效率的推广措施。持续开展飞机加装鲨鳍小翼和翼尖小翼,发动机改造、使用轻质座椅和集装器、电子飞行包(EFB)等航空节能技改项目。加大铁路机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照明和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力度系统。加大公交车辆尾气加热采暖系统、车辆LED照明系统、发动机智能温控冷却系统(ATS)应用等项目的应用推广。
持续加强枢纽场站设施节能技改。扩大LED节能照明、变频技术、建筑保温材料在枢纽、场站、轨道交通车站等交通设施的应用改造。加快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运营模式推广,研究实施传统集装箱码头、滚装码头自动化整车库自动化改造试点。改进邮政物件分拣机驱动方式,推广双边夹持式驱动装置。
着力强化交通组织源头减量管理。完善空管运行协调机制,优化航路航线,积极开辟临时航线(段),完善浦东机场多跑道运行离港管理系统,减少地面滑行。合理组织水运货源,优化航线,合理配载,减少空放,提高船舶舱位和载重量利用率。加大公路甩挂运输、城市物流共同配送等模式推广力度,减少返程空载率的无效运输。优化轨道交通大小交路设置,实施轨道交通节能运行图,重点降低平峰时段、郊区区段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
提高驾驶节能技能。制定驾驶员操作规范,推广绿色驾驶技术。加强驾驶员油耗考核,落实奖惩机制。

四、着力强化交通环境治理

持续加大道路交通污染排放治理。加大老旧车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淘汰高污染车辆。加强在用车检测和监管,完善机动车环保年检机制。加快实施新车国六标准,同步提升油品质量。着力强化公交车、出租车、货运车辆、省际客运、集卡等营运车辆的环保治理和维修保养措施,推进出租车三元催化器更换,重型柴油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严格实施高污染机动车限行政策,根据大气环境治理的形势要求,酌情扩大限行范围。在商务区、滨水区、历史风貌区、生态岛等特定区域内,形成若干绿色交通优先、高污染车辆限行的绿色交通示范区。
加快上海绿色港口建设。严格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第一阶段管控措施,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沿海和远洋船舶靠岸期间全面使用不高于0.5%的低硫油,完成第一阶段实施情况的评估。鼓励沿海和远洋船舶靠岸停泊期间积极使用不高于0.1%的低硫油。加大核心港区[3]岸电设施建设和供电试点工作进度,到2020年,核心港区公共码头建成岸电设施8台套,岸电设施使用率达到75%以上,电厂煤码头岸电设施全覆盖,全面推进内河岸电建设。新建规模以上集装箱码头和邮轮码头,需同步配置电力容量、管线管位等。进一步优化轮胎吊能源结构,通过“油改电”和“油改气”等措施,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使其清洁能源替代率达80%。推进港内非道路移动机械加装尾气净化装置,新增或者更新的港内通勤车辆、小型港作机械原则上均采用纯电动,所有港作机械达到本市《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烟度限值》的排放要求。新建内河公务艇、黄浦江旅游船、客渡船及环卫船等船舶使用低碳排放发动机或新能源比例达到80%;推进港作船舶使用低硫油,应用比例达到90%。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实施在用船舶发动机排放检测,确保在用船舶排放达标。鼓励老旧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
加快上海绿色机场建设。继续完善桥载设施建设,到2020年,上海机场桥载全面具备向停靠飞机提供桥载电源的能力,桥载电源利用率达到100%。推广地面辅助电源使用,降低飞机在停机坪的污染物排放。试点纯电动摆渡车辆,加快推进场内国三柴油车尾气治理。场内在用设备全面达到本市《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烟度限值》的排放要求。
深化交通场所作业污染防治。推进码头、堆场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料仓与传送装置密闭化改造和场地整治,全面推广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加强交通建设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全面推进中心城区、郊区城区和新城、大型居住社区、虹桥商务区及其拓展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新城等集中开发地区内,以及敏感建筑物周边和市重大交通工程的在建交通建设工地安装扬尘污染监控系统。加强汽修行业喷涂、干燥作业规范和执法监管,禁止露天喷涂和露天干燥。规范渣土等散装物料运输,加强密闭化、防尘管理和执法监管。继续提高道路保洁率和保洁质量推进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治理。

五、加强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强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加强施工过程的土壤、水、大气和声环境保护,优化工程挖方和填方,严格废气物料等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合理处置施工生产和生活废水,避免或减少港航工程对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和水体环境质量的改变。综合应用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降低交通基础设施对陆域、水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一批生态友好型公路、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岸线使用效率。加强交通设施与其他公建设施的整体建设开发,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加快老港区功能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城市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交通行业废弃物、污水等回收利用率。提高路面基层材料和废旧沥青面层材料循环再生利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公路路面旧料“零废弃”,公路路面旧料回收率达到100%,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研究推行扩大疏浚土、工程渣土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废旧车、船、飞机、机车等钢材的回收利用力度。继续推广港区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技术、海水淡化利用技术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六、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进一步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采集实时化、行业综合管理智能化,不断提高公交运营与管理效率。推进货运交易信息系统建设,建设集口岸监管、物流运输、水运信息等为一体的水运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自适应信号系统应用范围,中心城实现全覆盖,在郊区干线道路以及新城、新市镇内部道路推广应用。
着力提升智能交通服务水平。加大智能交通出行诱导应用推广,提升道路通行、停车诱导、公交出行等服务体验。完善ETC用户发行、安装、维修、充值服务网络,2020年覆盖50%的车道,应用范围由道路通行向停车等领域推广。加强公众交通综合出行信息服务建设,构建内容齐全、形式多样、及时可靠、主体多元的综合出行信息服务体系。
加大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推进加快本市交通建设工程领域装配式技术应用,力争2020年交通建设工程预制装配率比2015年平均提高25%以上;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中的应用,2020年本市相当规模以上政府投资类交通建设工程,全面应用BIM技术。加大温拌沥青等新型路面材料推广应用力度,中心城区及隧道等特殊区域道路,实现温拌沥青技术全面推广。加大车联网、智能电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与服务。继续开展“四新”技术征集评选,组织节能项目专场介绍会。
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借鉴国际节能降耗和大气污染减排政策、标准及技术应用上的先进经验,加快相关技术的引进和合作研发。在交通环境影响评估、节能技改新技术、新型交通模式领域等持续加强基础性、前瞻性课题和政策研究。

七、强化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完善环保标准体系和行业准入机制。研究制订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环保技术标准,探索建立交通环保标准体系。探索和建立行业对从业车辆、船舶的环保准入、审核制度,在经营证许可、年审时强化对排放情况的核查。
完善交通能耗动态监测系统。推进企业能耗消费和排放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并逐步纳入市级统一的交通节能减排监管平台。建立并逐步完善交通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数据库,不断提高行业用能的预警分析水平。
完善交通环境监测体系及研究能力。强化交通节能减排方面的数据采集工作,建立和完善交通领域环境监测网络,对交通大气污染情况实时监测。到2020年,在重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新建交通环境监测点20个。加强交通大气污染分析与预判能力,强化交通排放模型的构建工作,建立机动车、船的交通排放模型。
进一步扩大交通碳排放交易规模。继续扩大交通领域重点用能企业参与范围,逐步纳入水运行业的重点用能企业,积极做好2017年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配套准备工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节能减排监管机制

进一步整合相关行政管理资源。依托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联席会议机制,整合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在市场准入、行业监管、通行权管理、企业考核推优、规范标准制定、合同签约等方面的行政资源,嵌入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形成管理合力。
完善部门协同、联合执法机制。强化公安、环保、交通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机动车违规闯禁行区、冒黑烟机动车查处。强化海事、交通、环保、技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继续加强对船舶执法检查。
落实区级政府属地化管理职责全面贯彻《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交通领域相关内容,进一步落实区级政府属地管理职责,统筹推进辖区内绿色交通发展。
强化相关企业等源头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对涉及交通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相关企业等主体的源头主动管理。在既有行业的许可、考核和鼓励政策体系中,进一步增加交通节能减排相关控制性指标的权重,研究引入交通行业绿色环保准入标准。
加强区域协作。完善长三角环保协作机制,积极推动立法、规划、标准、政策、执法等领域协同对接。重点强化长三角港口、船舶排放控制联动机制,加强长三角区域内高污染机动车、船舶监管执法。

二、统筹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应用

进一步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引导积极争取国家和市财政资金支持,完善交通节能减排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交通环保治理扶持力度。鼓励交通领域环保治理技术研发、创新、试点和推广,研究制定支持邮政、卖场、校车、渣土、环卫、非道路移动机械加装尾气净化装置扶持办法,研究制订新能源出租车扶持政策、岸电建设和电价优惠政策、LNG船舶改造和LNG车扶持政策、老旧车辆和船舶提前淘汰补贴政策、船舶使用0.1%低硫油鼓励政策等。
积极应用市场机制推动发展加大合同能源管理示范推广、利用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优惠贷款,多渠道筹措项目发展资金。切实发挥市场在航运中心交通污染治理、新能源车、充电桩建设推广、碳交易等的主体作用。推进实施一批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应用的试点示范工程,带动本市相关节能低碳技术、服务创新和行业、企业发展。

三、加强合作交流和社会宣传

提升绿色交通发展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交通宣传,鼓励民众树立低碳交通消费观念,倡导民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开展行业节能减排政策与技术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会员单位节能减排工作的服务和指导作用。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借助全市绿色低碳交通相关研究机构和合作平台,加大重大课题和政策研究储备,加强企业节能技改研发力度,为绿色交通专业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鼓励相关机构、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绿色交通发展水平。
强化合作机制。继续利用多双边渠道,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业和研究咨询机构等的合作交流,积极吸取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继续加强主管部门和机构企业的合作,搭建绿色交通发展交流平台,促进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协同推进绿色交通发展。
 


[1] 其中新能源公交车20.57亿元,私人购买新能源车11.2亿元。
[2]含社会运输和专业运输
[3]包括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吴淞邮轮码头,北外滩邮轮码头